在俄烏沖突中,巴赫穆特地區的戰斗一直很激烈,被外界稱為“絞肉機”,也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“縮小版”。歐洲方面至今還在討論,巴赫穆特地區的戰斗讓俄羅斯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?據歐洲媒體消息,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方官員對外表示:我們認為在長達一年的戰斗中,占領巴赫穆特可能使俄羅斯在巴赫穆特-波帕斯納地區至少有 6 萬人傷亡。難怪西方的報道經常會出現“失真”的情況,原來是以“我們認為”為主。
同時,在采訪中再次提到“巴赫穆特在戰略上并不重要”,這個問題在更早一些時候,就曾被廣泛討論。從戰略角度來說,巴赫穆特并非戰略要地,雖然有一定價值,但不值得“生死搏殺”。之所以俄烏會在巴赫穆特血戰數個月,主要是在爭“一口氣”。眾所周知在戰爭狀態下,士氣很重要。烏克蘭想要借用巴赫穆特的“地利”,打一場勝仗鼓舞士氣,獲得西方的“認可”。而俄軍想要借此打擊烏軍士氣,所以才會出現血戰數個月的情況。
同時西方官員表示:60000人只是“保守估計”,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已經死亡,這一數據以及“死亡率”并不值得信任。原因很簡單,這位“官員”并沒有提供任何證據,只是單純地“描述”,在沒有證據支持的情況下,西方媒體報道這種數據信息,本身就是在造謠傳謠。一定程度上不是俄軍傷亡不可被接受,而是西方媒體這種不負責的態度,單憑一句“我們認為”就拍板定案,這種行為不值得被外界信任。
據一位西方官員稱,俄羅斯聯邦在與烏克蘭的戰爭中損失總人數超過20萬人。同樣也是“張口就來”,沒有提供任何可以“考證”的信息,小鐵想查證一下都不知道從何處下手。說得直白一些,西方媒體口中的“官員”沒有姓名、沒有職務,卻能清楚地說出來一些比較機密的數據,這本身就很離譜。話說俄羅斯有沒有可能損失20萬人,一定程度上有這種可能,戰爭本身就會有傷亡,俄羅斯人也不是“神”,子彈“穿膛而過”一樣會死。
最后小鐵想說一個問題,在沖突中很多信息涌入互聯網,在這方面西方一直“保持優勢”,操控輿論、顛倒黑白、虛構罪名這些大家不是沒有“體驗”過。所以相對于西方媒體,小鐵個人認為:俄羅斯說實話的概率更大。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西方時常說“我”是豺狼虎豹,但事實并非如此不是嗎?從宏觀角度來說,一些歐洲媒體曾值得信任,但是在近些年開始為“政治目的”服務之后,已經嚴重失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