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的對華政策主基調就是,“在有利于美國的領域展開合作,在不利于美國的領域展開競爭”。為此,美國一面在地緣戰略和高科技領域上對中國進行遏制,另一方面則積極尋求在氣候、安全和經濟等領域上與中國的合作,這也就造成美國對華政策充滿著諸多的矛盾和不確定性。
不過,美國這種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及他人感受的霸權政策,在日韓等附庸國家可能還行得通,但在中國這里卻別想得到任何便宜。所以,在面對鐵板一塊的中國,拜登政府的強硬姿態似乎有所軟化。據環球網22日報道,拜登在參加七國集團峰會期間對媒體放風稱,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系應該會“很快”得到改善。另外,拜登還宣稱,不論早晚,他將與中國領導人會談。
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時稱,“中美之間保持著必要的溝通”,但她質疑美國的誠意。她說,“美國如果一邊說要溝通,一邊不擇手段地打壓遏制中國,對中方的官員、機構和企業實施制裁,這樣的溝通誠意和意義何在?”球在美國腳下,她“敦促美方端正對華認知,停止干涉中國內政,停止損害中國的主權、安全和發展利益”。
因此,拜登有關“中美關系會在短時間內緩和”的表述,并非不可能的事情。畢竟,當下造成中美緊張關系不斷加劇的癥結就在美國,只要拜登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挑釁性行徑,中美關系自然就緩和下來了。但問題在于,拜登做出這樣“積極”的表態,到底有多大的誠意?
美國只手遮天的單極世界時代已經結束。正在日本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上,就達成這么一種共識,即“在處理全球性挑戰方面,不能沒有中國的合作”。所以,美國雖說恨不得將中國置于死地而后快,但卻還不得不承認,他們只是想減少對華依賴的風險,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。
美國政客認為,中國的崛起正在對其霸權地位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戰,但想要遏制中國崛起卻又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否則的話,在中美關系高度緊張之際,包括拜登本人在內的華盛頓軍政要人,就不會到處放風“訪問中國”、或者請求中方“安排一次通話”。中美在外交和安全等關鍵領域上的溝通渠道之所以“被凍結”,責任在美方。
美國《紐約時報》在報道中直言,“七國集團領導人沒一個有好日子過的”,拜登顯然也不例外。債務危機、通貨膨脹、西南邊境移民風波還有城市犯罪等難題,都在動搖他的政治地位根基。改善對華關系系,在建立大國安全護欄、氣候合作以及禁毒等領域上有所建樹,或多或少可以給他掙回一點政治資本。所以,拜登很希望“中美關系在短時間內得到緩和”。
當然,在面對一個有能力“凍結”對美外交和安全對話機制、以及在各方面反制挑釁的大國時,拜登想要緩和對華關系,光靠嘴上說說是絕對不行的,還要有被中方認可的誠意。所以,據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日前在報道中提醒拜登:尋求與中國就重大領域重新接觸,美方必須回歸理性和務實。
有分析認為,在美國兩黨爭斗日趨尖銳、形勢對拜登越來越不利的背景下,爭取與中國的“言和”,至少要在2024年之前避免中美關系進一步惡化,或許就成了拜登的“救命稻草”。所以,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指出:就因為美國存在嚴重的內政困境,迫使拜登不得不在外交上有所突破,其中就包括改善對華關系等。
美國債務危機很嚴重了,拜登又玩“農夫與蛇”的把戲,說點好聽的話,忽悠中國買美國的美債,讓美國渡過這一波債務危機。美國在對華關系的國家信用上已經嚴重受損,一點好聽話是解決不了問題的。
只不過,在美國畸形政治生態環境下,受制于美國兩黨反華情緒的拜登政府,能夠拿出多少可令中方認可的誠意,目前來看還是個未知數。對此,俄科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羅曼諾夫指出:美國無法將政治與其他領域上的問題脫鉤 ,因此,無論雙方談什么,都難免被政治因素所掣肘,更難改變美方對中國的地緣戰略遏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