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國務院二號人物,第一常務副國務卿溫迪-舍曼宣布,將在6月底退休。結束她長達30年的外交生涯,作為美國政府中最知名的對華鷹派,她在中美高層維也納對話之后退休,是不是意味著中美關系的拐點出現了呢?
舍曼這個人,曾經在美國外交政策機構工作超過30年,先后在克林頓、奧巴馬、以及現在的拜登政府中供職,2015年,她曾參與伊核協議談判,并促使各方達成協議,這被認為是她最重要的政績。至于對中國的態度,舍曼主打的是一個指指點點,經常在南海、臺灣等問題上發表不當言論。
2020年,還是特朗普執政,處于賦閑狀態的舍曼就在一次關于全球挑戰的演講中說:雖然現在,我們應該跟中國合作。但在有需要的時候,也必須挑戰他們,對抗他們。這個表述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如出一轍。考慮到布林肯直到2013年才開始從事外交工作,外交經驗遠不如舍曼,很難說他是否受到了舍曼的影響。
美國在外交立場上的強硬,幾乎是代代相傳,區別只是對誰強硬。上世紀90年代,美國第一位女國務卿奧布賴恩特主導轟炸南聯盟,舍曼就是她的助手。作為“地緣政治之父”布熱津斯基的忠實信徒,奧布賴恩特帶出了希拉里、維多利亞-紐蘭等極端強硬派,舍曼也是其中之一。
那么,這位一手塑造了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高官為何會選擇在這個時間“退休”呢?一方面是年齡因素,現年73歲,已經當上祖母的舍曼已經到了可以享受生活的年齡,再當下去難免當著記者拉褲兜子。眼下布林肯正是年富力強,自己的外交生涯想必也將止步于常務副國務卿一職,此時急流勇退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。
此外,面臨選戰的拜登現今也是內憂外患,選擇此時退休,不和拜登綁定過緊,也能為將來可能的第二春留下一定空間。
外因方面,前幾天,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王毅,和拜登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維亞納進行了長達8小時的會晤。從會后通稿看,這次會談的效果還算可以,雙方同意保留“戰略性溝通渠道”,王毅主任和沙利文,不排除后續還將舉行會晤。當然布林肯千方百計尋求訪華,暫時還是看不到希望。
這個微妙的對比,向世界暗示了,美國內部的對華政策可能正發生著某些調整,據美媒從知情人士處打探,說現在拜登正冒著“失去籌碼”的風險,迫切尋求和中國接觸。作為“該合作合作,該競爭競爭”路線的塑造者,舍曼在這個時候退場,同樣有可能是美國路線調整的結果。
但在中國一邊,我們不能一廂情愿,把對中美關系改善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自身的調整上,拜登任內,試探性改善中美雙邊關系上不止這一次,但都因為拜登自身的施政能力,特別是執行能力低下,而僅限于試探。
這次維亞納會談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,也只是針對中美關系止跌,進行了探討,中美關系是否能真能回穩,還要看美方是否能拿出真正的誠意。而我們該做的事,還是要繼續做,比如繼續維護中東和平,深化中歐合作,還有造艦。中國不惹事,也不怕事,在釋放應有善意的同時,也要充分做好斗爭的準備,這樣,中國才能在對美交往中立于不敗之地。